悅悅老師想對社大或所有學習者說
所謂的學習
不是只有在技術上面
所謂的上課
它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意義
之所以想寫這篇文章
是因為在社大教的這些年
讓悅悅老師意識到
到底甚麼叫做有學習到(在此只針對成人的學習)
在社大的學生們
幾乎都是上班族或是退休的長輩
而他們來學習
基本上就是圓夢、再學習、興趣、交朋友
以上這幾個原因
但對於他們來說
來社大上課學習
並不是生活的主要事情
他們大多需要工作、顧孩子、顧長輩
這些花掉他們生活很多的時間
對於某些人來說
學習的時間
就僅僅只有來社大上課的這個時間而已
而剩餘的人
有一大部分
只能從日常生活中尋找那少少的時間
一周可能是2個小時、1個小時
剩至更少…更少…
扣掉上面大部分的人
只剩下少少的一點人
他們可能真正的退休
也不用照顧孫子
身體也還算健康
每天可以花很多時間在練習
悅悅老師班上的學生
無論是陶笛班也好
二胡班也罷
幾乎都屬於那『大部分的學生們』
他們到社大學習
漸漸地會開始有壓力、有挫折
有的人會跟悅悅老師說
「老師,我這學期太忙了,沒時間練習,都沒進步」
「老師,我得顧長輩」
「老師,我得顧孫子」
……
有的人會堅持留下繼續學習
有的人會選擇離開
悅悅老師也是身為工作者及學習者
知道時間其實都很有限
所以也從中學到一些事情
而這些事情就想從這篇文章分享給各位
到底怎麼樣叫做有學習?
怎麼樣叫做有進步?
對於學樂器來說
有形的學習及進步:是『技術』
這些技術包含
對於指法的熟練、對樂曲的掌握、整首曲子的狀態(正確率)
那無形的學習及進步:是『感受』及『知識』,甚至是更多無法言語的…
感受,指的是對於各種曲子的體會,會影響到對樂曲的表現力
感受,也可以是在學習當下的心情
知識,是對於所學的東西或相關事件的了解或學習
★感受樂曲
是學習音樂者必須學會的事情
透過日常生活中聽到的音樂
透過練習中的體會
★感受心情
是學習音樂優先具備的條件
因為只有快樂、享受的學習
才會真正學到
如果學得很不快樂
那只會有壓力、不甘、痛苦
世上大部分的人
無論是家長、學生、甚至有些老師
會認為學習的進步最重要的就是有形的『技術』
但卻不知道
影響這個技術的背後者
其實是無形的學習與進步
而現在教育
把這個無形的學習與進步
稱為「素養」
(素養教學三核心:知識-態度-能力
目前比較定義性的說法是,把知識、能力和態度整合運用在情境化、脈絡化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習歷程、方法與策略,透過實踐力行的表現評量學習的成效。)
在這邊悅悅老師並不想多講述關於「素養」這件事情
悅悅老師只想說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
經常太注意這個有形的進步與學習(技術)
卻忘記了那些無形的進步與學習
『我們的學習可以是一首樂曲
也可以是欣賞一首樂曲』
欣賞將會為學習帶來很大的啟發及引導
對於『大部分的學生們』來說
其實學習的多寡及內容是可以自行調整的
並不是老師教得東西就要全盤吃下
時間比較多的時候
可以好好把一學期的課程學完
時間比較少的時候
一兩首曲子、或者幾個小節
那也都是學習
或是
多認識一首曲子
多了解一個學習方式
這也都是學習
再來更基礎、更重要的
如果來上課是快樂的、享受的
這不也是一件比學習更重要的事情
想想這社會
能找到一件讓自己快樂、放鬆的事情(時間)
真是不容易
以上那些都是學習
千萬別小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
都將會成為你之後進步的能量
不要只看技術
悅悅老師並沒有要製造很多陶笛機器人、二胡機器人
空有技術沒有感情
那只需要電腦就可以了
需要甚麼都有
要速度有速度
要難度有難度
要精準大概沒有比它更精準的了
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不是嗎?
我們想要的並不是多高超的技術
只是想要能演奏自己喜歡的歌曲
並享受當下、陶冶性情
不覺得空有有形的技術
似乎是沒有辦法達到的嗎?